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1:01 点击次数:52
朱啸虎的“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”言论,犹如一盆冷水泼向烈火烹油的创投圈,瞬间点燃了行业火药桶。一边是顶级投资人张颖、创业者赵同阳的激烈反驳,另一边是股民对泡沫破灭的恐慌——这场争议撕开了人形机器人赛道繁荣表象下的深层矛盾。
朱啸虎的“撤退逻辑”:商业化困境与资本共识的悖论
朱啸虎的看空并非无的放矢。他直指行业两大痛点:“十几万的机器人只能端茶倒水”的性价比失衡,以及客户群体局限于高校、科研机构和央企的“伪需求”。在他看来,这些客户既不构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,也无法支撑企业估值的长远增长。
更关键的是,他的“反共识”投资逻辑认为,当市场对某一赛道高度狂热(如人形机器人2024年全球融资超110亿元)但商业化路径模糊时,正是泡沫破裂的前兆。这与其在共享单车、大模型等领域的退出策略一脉相承——“买在分歧,卖在一致”。
反对者的反击:长期主义VS短期套利
面对朱啸虎的“泡沫论”,行业内的反击同样猛烈:
张颖(经纬创投):直言“时间会证明人形机器人必出大公司”,并质疑朱啸虎的言论损害行业声誉,未来或遭优质项目“拒之门外”。
赵同阳(众擎机器人CEO):抨击朱啸虎“只配投快餐式项目”,断言人形机器人五年内将“无处不在”,甚至类比为“人类史上最刺激的工业革命”。
行业数据佐证:尽管争议不断,2025年人形机器人融资热度不减,仅中国市场一季度融资事件已超20起,宇树科技等企业更借春晚表演引爆二级市场。
反对派的核心逻辑在于:技术革命需要长期投入,而现阶段的科研教育、制造业招工难等场景已足以支撑商业化雏形。例如,众擎机器人宣称日收上百订单,制造业客户计划批量采购以替代人工。
行业真相:万亿想象与骨感现实的撕裂
人形机器人的确承载着“万亿市场”的想象:从家庭服务到工业制造,其应用场景看似无限。但现实却充满矛盾:
技术瓶颈:当前人形机器人仅相当于自动驾驶的L2水平,距离真正的通用智能(L4以上)尚有代际差距。
成本与需求错配:一台售价十几万的机器人,功能却局限于简单服务,远未达到“刚需”门槛。
资本炒作风险:A股机器人板块年内涨幅超50%的个股达22家,但多数企业业绩空洞,股价高位回撤已现端倪(如襄阳轴承单周跌30%)。
爱股君此前指出,巨头入场≠行业成熟。苹果Vision Pro的成功曾为元宇宙正名,但人形机器人能否复刻这一路径,仍需跨越技术、成本、伦理三重关卡。
冷思考:泡沫与机遇并存的十字路口
朱啸虎的撤退与张颖们的坚守,本质是资本对“风险与回报周期”的认知分歧。对普通投资者而言,需警惕两大信号:
机构抱团松动:若后续融资增速放缓或技术突破不及预期,高估值板块或面临剧烈调整。
商业化验证节点:未来3-5年,制造业与商业服务领域能否规模化落地,将是行业成败的关键。
结语
人形机器人的故事,是科技理想主义与资本功利主义的碰撞。短期泡沫需警惕,长期潜力不可逆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电动汽车诞生时也被嘲‘无用玩具’,如今却重塑全球产业链。”行业的未来,不在朱啸虎的撤退中,也不在张颖的力挺里,而取决于技术能否撕掉“前台摆拍”的标签,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刚需场景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